論限縮建蔽率、增加容積率

◎ 胡偉良

因應當前台灣房屋愈來愈老、抗震防災能力不足的現況,加上經濟不振,政府最近興起推動老屋改建的想法,也屢屢推出一些獎勵民間老屋改建的措施,想藉由都市更新、老屋改建來帶動房地產,也給瀕臨垂死邊緣的台灣經濟帶來一些生氣。

早期建物高建蔽率與違建影響環境品質及安全︰因為台灣當前的老舊建築,大多是中、低層建築,即四、五層樓以下的建築物,這些早期興建的建築物建蔽率較高,再加上違建,早就將土地覆蓋得滿滿的,不利雨水宣洩、流通,加上居民停車需求,亂停車的情況也屢見不鮮,因而堵塞了原本就狹窄的巷弄,使得發生災難時,救災設備難以到達;這些老舊社區呈現的是:住家以外的公共活動空間狹小。但在都更後,由於建蔽率變小、建築物退縮興建,原有的容積加上獎勵的容積都往空中發展,於是,留下更多空地可設置人行步道、綠地、消防通道,加上改建後的新屋地下室廣設停車位,讓巷弄停車問題得以改善,每個人的公共活動空間因而變大。

除此之外,早期住宅沒有停車場的規劃,使得住戶車輛隨意停放,造成巷道堵塞,甚至影響救災。

限縮建蔽率,適度增加容積率,才是正解:高容積率雖然也意味著單位土地上興建的樓地板面積較多,但是透過限縮建蔽率,使建築物朝向長高發展,那麼綠化面積反而會更大,公益、公共設施更容易興建,區域人口密度則未必增加。

因此,只要容積獎勵的上限訂定合宜,不僅不會導致居住生活劣化,反而在防災、都市景觀、生活品質上,都能提供正面效能。尤其對大台北這樣一個大城市,在摩登、美觀的現代建築群,便捷的交通動線中,卻仍到處可見簡陋、破敗的不協調景觀。其實,每個到過香港、新加坡的民眾都知道,這兩個城市的建築容積率遠遠大過台北市,但以宜居城市代表居住品質的排名,卻都在台北市之前。一些反對增加容積的論點,完全忽略了當前的現代化生活方式,忘了捷運化帶來的交通流量紓解、低建蔽率帶來的道路加寬和綠化增加。

(作者為台北市、新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,營建管理博士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lliamhu0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